抢装潮难掩集体亏损、光伏产业链仍承压,下半年能否迎来转机

抢装潮难掩集体亏损、光伏产业链仍承压,下半年能否迎来转机

hyde225 2025-07-16 装修趣闻 5 次浏览 0个评论

短暂的抢装潮暖流难消光伏产业寒意。多家上市公司近日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映照出行业的严峻现状:主产业链四大环节仍深陷亏损,尽管一体化龙头初露减亏苗头,但已难逃全年巨亏;受困于产能过剩和激烈内卷,从工业硅到关键辅材,整个产业链寒风凛冽。有了“反内卷”政策加持,下半年的行业会好吗?

上半年全行业仍承压

连亏7个季度,已成为光伏企业的无法承受之重。下游的持续失血,令工业硅“硅王”合盛硅业(603260.SH)都扛不住了。

今年上半年,合盛硅业预计净亏损3亿-4亿元,而上年同期其归母净利润为9.78亿元。据澎湃新闻梳理,这是合盛硅业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中报。可作为对比的是,在“拥硅为王”的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的盈利高达35.45亿元。环比看,今年一季度合盛硅业尚有2.60亿元的净利润,意味着二季度亏了5.6亿-6.6亿元,业绩迅速恶化。

合盛硅业在公告中称,上半年工业硅下游需求整体弱势,在光伏行业自律公约影响下,多晶硅整体开工率处于低位;同时,受工业硅、多晶硅供需阶段性失衡以及期现套保等方面影响,工业硅、多晶硅期现市场价格均持续下行,特别自二季度开始,光伏抢装潮逐渐退坡,终端需求阶段性降温,价格跌幅明显扩大。受此影响,公司工业硅销售价格同比出现较大下滑,光伏板块受停工损失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综合影响,出现阶段性亏损。

部分光伏上市公司业绩

多晶硅龙头的日子更不好过。

通威股份(600438.SH)预计上半年净亏损49-52亿元,同比亏损加剧,是目之所及的全行业“亏损王”。放在几年前恐怕很难想见,通威的传统饲料业务竟然在填补光伏业务带来的窟窿。

通威股份称,报告期内,虽国内外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持续增长,但行业供需失衡状况仍未显著改善,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虽经营业绩阶段性承压,但公司各项核心业务仍维持稳健经营,其中光伏业务持续保持多个环节核心竞争优势,饲料业务稳定为公司贡献业绩。

通威是光伏多晶硅和电池片环节的全球老大,同时近年来组件出货量快速攀升至全球第五。但寒冬绵延,产业链纵向布局越多、受伤越深。今年一季度,通威股份净亏损25.93亿元,由此计算二季度预计亏损23.07亿-26.07亿元,失血未见好转。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沪深两市半年报预告规则,上市公司预计半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净利润为负值、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实现盈利且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预告。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没有强制披露要求。

因此,“硅料四大天王”中的大全能源(688303.SH)没有披露中期业绩数据。协鑫科技(03800.HK)、新特能源(01799.HK)为港股上市公司,中报披露期与A股不重叠,尚未公布上半年数据。

但可以确定的是,寒冬之下,无人幸免。连成本控制能力首屈一指的通威都深陷越卖越亏旋涡,所有硅料企业都活在“亏现金流”的恶性循环中。

硅片也是重灾区。

硅片龙头之一TCL 中环(002129.SZ)上半年预亏40亿-45亿元,同比、环比亏损都在扩大。该公司称,抢装潮后,5-6月产业链需求逐步降温,叠加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供需失衡,库存压力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受产品价格下跌及存货减值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亏损。

根据 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6月底光伏N型M10硅片现货价格较4月高点大跌了31%。

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双良节能(600481.SH)、弘元绿能(603185.SH)、京运通(601908.SH)身上。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三家企业虽较去年同期大幅减亏,但今年二季度相比一季度亏损面在扩大。

硅片和组件双龙头隆基绿能(601012.SH)上半年预亏24-2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减亏24.43亿-28.43亿元。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净亏损14.36亿元,由此计算二季度亏损有所收窄。

隆基绿能在公告中称,尽管组件销量增长,但受光伏行业主要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跌破行业成本线的竞争环境影响,公司经营仍为亏损、增量不增收。公司不断加强内部运营管理,主要产品单位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快速下降,实现同比大幅减亏。HPBC 2.0组件产品逐步投入市场,签单量及出货量快速增长。

专注于光伏产业链一两个环节的专业化厂商在市场动荡中船小好调头,压力小于一体化大企业,但盈利能力也大幅受损。电池片头部企业钧达股份(002865.SZ)上半年预计亏损2亿-3亿元,同比增亏。协鑫集成(002506.SZ)上半年同比盈转亏,不过二季度亏损较一季度缩窄。

与隆基同为一体化龙头、向来被视为光伏业内“优等生”的晶澳科技(002459.SZ)也很难熬。

晶澳上半年预亏25-30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亏。今年一季度净亏损16.38亿元,由此计算二季度亏了8.62亿-13.62亿元,环比减亏。

晶澳科技公告对上半年业绩给出的解释是,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各环节主要产品价格对比同期整体承压下行,同时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加剧,导致公司组件销售均价和盈利能力同比下降。

参考前述中报披露规则,一体化龙头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不在强制披露之列,但也难摆脱亏损重负。比较特殊的是阿特斯(688472.SH),从2023年四季度行业急转直下到今年一季度,阿特斯在同行普遍亏损的同时始终保持盈利,主要得益于海外大储业务的贡献。

主产业链企业中,唯有爱旭股份迎来曙光。该公司上半年净亏损1.7亿-2.8亿元,但第二季度实现了0.2亿-1.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单季度扭亏为盈。这是主产业链第一家扭亏为盈的企业。BC红利在爱旭身上释放,相较于TOPCon的激烈厮杀,爱旭靠BC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高溢价迎来业绩反转。

下半年,更好还是更糟?

逆风中,上半年辅材龙头仍在赚钱,但在纵贯全产业链的寒意中难掩颓势。

光伏玻璃龙头福莱特(601865.SH)与胶膜龙头福斯特(603806.SH),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达到2.3亿-2.8亿元和4.73亿元。不过,两者盈利双双骤降。

福莱特称,销售价格显著下滑和存货计提资产减值导致上半年盈利同比减少81.32%-84.66%。福斯特上半年净利润同比腰斩,原因是受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等影响,原材料光伏树脂采购单价及光伏胶膜产品销售单价均下降,毛利额同比下降46.72%。

回顾上半年,受抢装潮刺激,光伏产业链一度全线反弹。3月份组件价格环比涨幅超过30%,分布式组件均价涨至0.76元/W,头部企业报价甚至重回0.8元/W时代。但鉴于当前行业供需严重错配,需求爆发和集体涨价只是昙花一现。

三季度是光伏终端需求的传统淡季,国内分布式需求急剧萎缩、集中式需求僧多肉少,海外市场需求面临结构性调整。

声势浩大的“反内卷”之下,下半年产业链价格能否持稳,存在不确定性。多位业内人士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均表示,四季度价格修复取决于三季度的“反内卷”落地强度。

7月3日,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14家光伏行业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市场竞争、行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介绍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据澎湃新闻观察,这是光伏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企业座谈会。有媒体援引参会人士称,工信部在会上传达了高层针对光伏行业整治“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批示。

全行业苦“自杀式”低价竞争久矣,新一轮“反内卷”,光伏打头阵。可以说,光伏,已成为各行业整治内卷式竞争的试验田。

澎湃新闻从业内了解到,“不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自律公约已经全面升格。更重要的是,政策加持叠加多季连亏已经让光伏企业们放下“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幻想和执念,集体严控开工率。

涨价从硅料端开始。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本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4.0-4.9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7万元/吨,周环比上涨12.4%。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4.0-4.5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0万元/吨,周环比上涨15.2%。

硅业分会称,当前多晶硅价格虽已上涨,但基本面支撑薄弱,供需尚未实质性改善。价格真正走强的起点可能在于:下游部分硅片企业因原材料成本高企且下游价格低迷而被迫停产或减产。

这意味着,在需求未有实质性好转之前,脱离基本面的新一轮涨价潮的本质仍是残酷的拉锯战和极限挑战:当上游涨幅无法向下传递,没有足够血条、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将压力骤增。

涨价潮的最终结局或许有利于产能出清和供需再平衡,但身处潮汐中的光伏企业注定走向不同结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抢装潮难掩集体亏损、光伏产业链仍承压,下半年能否迎来转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