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随笔:从库克到黄仁勋,缘何一年三度来华?

新华社经济随笔:从库克到黄仁勋,缘何一年三度来华?

hyde225 2025-07-18 装修装饰 2 次浏览 0个评论

英伟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又来中国了。除了将推出新产品、亮相链博会,他今年以来第三次来中国,也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回顾黄仁勋今年的中国之行,从1月在深圳、北京等地参加公司年会,表达对中国团队的重视,到4月到访北京、上海,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再到这次参加第三届链博会,强调中国市场有令人惊叹的活力和创新力,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也曾于去年三次来华,并参加第二届链博会。接受采访时,他专门表示,苹果扎根中国“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是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技能密度’”。

一年三次不远万里来中国,还常提及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表达出合作共赢的明确意愿,两位美国企业掌门人的行为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脱钩断链”的行政命令,无法改写市场规律和技术发展的根本逻辑,也阻挡不了企业用脚投票的自主步伐。

中国市场为什么令诸多跨国巨头难以割舍?

以AI产业发展为例,正如业内所说,大模型的价值不是在实验室里“跑分”,而是在真实场景中“跑赢”——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创新创造充满活力,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行业提供了发展沃土,也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持续深耕。

拿英伟达来说,资料显示,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一度占全球的约四分之一。即便在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背景下,最新一个财季,中国市场依然占到英伟达总营收的12.53%。黄仁勋曾直言,中国AI芯片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0亿美元,若英伟达被排除在外,“将是巨大的损失”。

对于中国的创新活力,《经济学人》网站曾刊文评价,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日益增强,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成为创新的摇篮。

从更深层次来讲,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难舍难分,在于彼此之间的紧密相“链”。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全球产业链如齿轮般互相咬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并非人为可以随意割断。

在去年举行的第二届链博会上,苹果公司在展览牌上写的话仍让人记忆犹新:苹果的20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超过80%在中国生产。库克的一句“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苹果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功”,表达了中国供应链的难以替代。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链本地化率超过95%,供应链协同让其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都大大优于特斯拉美国本土公司。

搬走一家企业简单,搬走一条产业链乃至一个生态很难,很多东西无法复制。所以,尽管个别国家举起保护主义大棒,搞封闭对抗,但今年第三届链博会上,美国参展商继续位列境外参展商数量之首,数量比上届增长15%,而且境外参展商占比也进一步提升。正如多位参展企业所言,关起门来不合作的代价会更高。

当前,一批外资企业用加码投资的实际行动,给中国投下信任票。阿斯利康宣布将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建立公司的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巴斯夫宣布投资5亿元人民币,扩建其上海工厂;瓦克化学在华特种有机硅扩建项目5月竣工……今年前5个月,全国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0.4%。外企用真金白银证明,投资中国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当今世界,关起门来搞发展,犹如在温室里培养大树,经不起风吹雨打。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创新发展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只有手拉手,打造开放合作的“共赢链”,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坚定扩大开放、欢迎外资,中国一直态度鲜明、行动坚定: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举办各种国际经贸展会拥抱八方宾朋,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一系列举措向世界表明: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

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体现了面对经济全球化逆流,工商界始终强烈的合作意愿与步伐。“美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至关重要”——黄仁勋的话,是外资企业心声的真实表达。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新华社经济随笔:从库克到黄仁勋,缘何一年三度来华?》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